这起闺蜜间的世纪毒杀悬案,反转之后又反转了

作者:探索 来源:焦点 浏览: 【】 发布时间:2024-03-29 05:02:56 评论数:
都知道嫌疑人大概率有罪,起闺但缺少程序正义就无法定罪。蜜间

文 | 阿 布

民间戏言,纪毒崩坏律者之心网飞(Netflix)不会放过任何一起大案要案。杀悬这不,案反最近他们又把发生在2016年的后又一桩印尼悬案拍成了纪录片《冷酷无情:冰咖啡毒杀案》。

当年,这起案件在印尼轰动一时,起闺被称为“世纪审判”,蜜间引发全民破案潮,纪毒只因被害者与嫌疑人是杀悬多年闺蜜情,而且双方都算是案反“白富美”,来自富裕家庭,后又曾经一起留学澳大利亚——在贫富差异巨大的反转印尼,这桩上流社会闺蜜悬案像最热烈的起闺戏剧一样,点燃了民众吃瓜的热情。

印尼首都雅加达

印尼首都雅加达

一时流言四起

一时流言四起

案情说起来很简单:一个寻常的下午,一家高端咖啡馆,崩坏律者之心4点18分,嫌疑人杰西卡·旺索先行抵达,给自己点了一杯鸡尾酒,给闺蜜点了一杯越南冰咖啡;5点16分,她的闺蜜明娜·萨利赫因和另一位朋友一起前来赴约,5点18分,她喝下面前的冰咖啡,随即抽搐倒地,送医后不治身亡。

得知她是中毒身亡,咖啡店的服务员封存了那杯冰咖啡,并且还闻了闻,甚至尝了尝剩下的咖啡,说是“有刺鼻的臭味,仅仅深吸一口气都觉得鼻腔被腐蚀”,还说咖啡的颜色也不对,上面浮着一层黄色的液体……

咖啡店内布满摄像头,警方调取监控后发现制作咖啡和端送咖啡的服务人员都没有可疑,嫌疑人似乎当场就只剩下了闺蜜杰西卡一个——尤其,她坐下以后移动了座椅,并将手里的购物袋放在冰咖啡前,挡住了两个摄像头,使得咖啡被下毒的过程无法被拍到。

这位闺蜜的态度也很可疑——得知闺蜜死亡,她并不像死者其他的好友一样露出震惊、难以置信、悲伤的表情,而是非常镇定自若,面对警察的盘问,并不为自己鸣冤,被押到审判庭时,甚至还多次露出笑容,尤其当媒体的闪光灯聚集到她身上,她的快乐简直像是红毯上获得全民追捧的耀眼明星一般。

看到这里,99%的观众可能会像受害者的父亲一样,认定了闺蜜杰西卡就是凶手——“百分之百,百分之一万是她!”

明娜父亲

明娜父亲

此时,一名印尼雅加达当地著名的律师站出来,说要为杰西卡作无罪辩护。全家都反对他为这样一个板上钉钉的罪犯辩护,社会舆论压力也不小,可律师坚持如此,他对杰西卡说:“我相信你是无辜的,我一定会为你作辩护;但如果有一天我发现你的确有罪,我就不会再帮你。”

辩护律师

辩护律师

看到这里,法治精神的第一块砖头已经碎裂——难道真实有罪的罪犯,就不配有辩护人?犯罪起由、量刑情节轻重,这些正当的个人权利就不存在了?

果不其然,再往下看,一路都是断壁颓垣式的司法景观,荒唐到一定程度,让人觉得凶手是谁甚至都没有那么重要了,法律的丧钟已经敲响,丧钟为每一个人而鸣。

离谱之一:家属拒绝尸检,警方只能服从

被害人明娜的父亲是当地名流,拒绝女儿死后尸检。尽管警方告知:如不尸检可能令凶手逍遥法外,家里人仍然只同意了部分尸检——提取死者胃部内容物,发现胃部有遭到腐蚀损伤。

这一操作直接导致最后死者连死因都不能明确,被辩方律师抓着打——控方说死者死于氰化物中毒,辩方说:你们没有解剖,怎知死者不是突然中风,或者心脏病发?

离谱之二:证物被多人经手,何时有毒成谜

一开始,控方坚称死者是氰化物中毒,当场毙命,氰化物的浓度超出致死量数十倍。但随后那杯封存的冰咖啡又被发现几经转手,辩方律师当庭打开封存的瓶盖,向着法官晃动:“如果这里真的有超出致死量几十倍的氰化物,仅仅是它挥发出来的气体都能让周边的人昏迷,当时咖啡馆里的其他顾客可都是好好的。”哎不是,这真要有毒法官大人还好吗?

离谱之三:两大家族下场氪金,no money no justice

因为双方父亲都算财力雄厚,这场嫌疑人到底有罪无罪之争,终于演化为氪金之战。据明娜的父亲说,自己氪得不如对方多,所以形势渐渐有了变化。

所谓的形势变化,就是证据链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有利于嫌疑人杰西卡的佐证——你说死者死于氰化物中毒,氰化物中毒的典型症状是肤色变得粉红,而明娜送医时“脸色铁青”;你说咖啡里的氰化物超过致死量,为什么第一次化验的时候只是微量,过了十几天后再验才大大超出?嫌疑人与死者并无明显仇怨,只是因为死者劝她离开澳大利亚的男友就下此狠手,动机似乎比较牵强。

离谱之四:21世纪了,断案居然看面相?

起初,99%的民众都认定杰西卡是凶手。但是当家族下场、律师不断甩出新证据,局势开始变成了50对50——支持杰西卡被冤枉的人越来越多,也很难说他们不对,毕竟越往下查,越连死者的死因都说不清,咖啡到底有没有毒都道不明。

而支持杰西卡就是凶手的人也有自己的道理:撇开证据链不说,单看嫌疑人的态度就很有问题——感情冷漠,甚至有愉快犯的反社会倾向。

用证据链和犯罪心理来判断凶手,都有合理性,奇就奇在控方不按常理出牌,在化学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,他们选择了——面相。

法庭上,几十年前的黑白录像被反复播放,试图证明:鼻子高的女人会是好太太,嫌疑人的眼睛没有像茱莉亚·罗伯茨那样闪闪发亮,而眼神很能说明问题,眼神发亮代表无所隐瞒,我们不应该相信眼神闪烁的人……

电视机前的观众一脸蒙:这还是21世纪吗?断案居然看面相?

法庭里的观众倒是民情激愤,他们像入戏极深的看客,当证据有利于自己的观点时,鼓掌叫好,当证据有悖于自己的观点时,起哄咒骂。庭审纪实看得多了,这么“热闹”的法庭还是第一次看见。

案情审讯到这里,纪录片里开始出现当年美国轰动一时的辛普森案,也难怪,两者是有着相似的“反转”——都知道嫌疑人大概率有罪,但缺少程序正义就无法定罪。民情太容易操控了,90比10很快就会变成50比50,大家关注的未必是真相,而是自己支持的一方必须赢。

不过,在这件冰咖啡毒杀案里,反转之后又有反转:尽管看起来证据非常不足,杰西卡还是被判有罪,入狱20年。因为当地律师能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,控方仍然拥有十足的权威。

阴差阳错得来的正义算不算正义?在这个案件里,这件事逐渐变得比“闺蜜到底有没有杀死闺蜜”更重要。然而可悲的是,当事人并不觉得——明娜的父亲对于这个审判结果无比满意,他两眼一闭,认为事情终于得到了一个“happy ending”。